邻水河源考邻水县境内的御临河与大洪河草

“千岛洪湖”美如画。

“爱此山水佳”石刻。

“中流砥柱”石刻。

人常言,邻水无水,却取了一个带水的地名,不明就里。

今查《邻水县志》(甘家斌编本),始得其果。县志云:“邻水,在县城之东,源出邻山,南流三十里,入县境,中有大石,悬流十余丈,势甚奔激。又西南流五十里,至县东又一百里,入长寿界,合岷江。邻水县以此名。”又云:“邻水河,发源于邻山。北来三十里,合龙井河,迤入县城,至郭而去,至西南溯流五十里,转至县东,与芭蕉河合。”《舆地纪胜》称:“邻水有二,大邻水出邻山顶上,西南流经邻水,入巴县界。小邻水亦出山顶上西南,流一百五十里入邻水。”

由此可见,邻水不仅有水,而且以邻水河的名字做了县名。曾经的大小邻水,就是指的御临河和大洪河。但这两条河流,水量都不大。在经史子集里,只有泰山可以称山、黄河可以称河,长江都只能叫江,更何谈这两条区区小河。所以,今人常常不解邻水何以取了一个带水的名字。但这两条干流,虽然不大,但也是汇聚了众多的涓涓细流,带着许多的梦想,去投奔长江的。对于邻水人来说,这两条干流,就是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河。邻水虽然不大,但境内地形复杂,交通极为不便,要想穷尽它的山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生于斯长于斯,几十年来都在它的怀抱里生活,总算对这两条河流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御临河:爱此山水佳

御临河是邻水西槽的一条干流,主要流经华蓥山和铜锣山之间形成的槽谷,人们常称为西槽。它的源头在大竹境内的四方山。四方山属铜锣山系。在大竹境内称清水,于大竹欧家镇入邻水境,然后流经太和、龙安、冷家、长安、城南、牟家(境内称马渡河)、合流、椿木、坛同、子中、御临,在御临镇出境入重庆长寿的秤砣,然后注入长江。这条河,就是县志上说的小邻水河。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大海是江河的母亲,母亲在东边,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去。华蓥山是邻水境内最大的山,为什么不是御临河的源头?因为华蓥山地处西边。华蓥山有许多的溪涧,水系也很发达,几乎每一处山坳,都有溪水流出。那涓涓细流,汩汩流淌,清澈见底,山中行人常饮水解渴,其味甘冽,如品琼浆。那些溪涧中,有几条较大的,是御临河的重要支流。一条是高滩镇境内的石马河,流到子中乡叫桥坝河,于坛同汇入御临河。一条是华蓥乡流出的,没有名字,人们误以为它就是御临河,其实不是,不过是御临河的一条支流而已。该河在坛同镇已形成气候,河面宽广,水流湍急,河上有两座桥梁,其中一座叫万人桥,是传统的石拱廊桥,人们在桥上穿行,在桥下戏水。那水是十分令人怀念的,河床都是青石,被河水掏空、冲刷,形成众多的水洞,水流击之,如钟磬有声。两边皆为吊脚楼,如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古城,只是没有船舶歌声。不远处是坛同中学,住校的学生常到河里浣衣。我在那里读书时,就有这样的经历,比之课堂学习,洗衣是一件更快乐的事情。可惜,我去上大学的时候,那里发了大水,百年老桥被水掳去,化为乌有。那河里浣衣的情景,不可再现了。坛同俗称坛子坝,因河水在场镇外冲刷出大小不一的水洞,形似坛子,故而得名。冲出坛子口的河流,与一高岩相遇,飞身而下,形成一道瀑布,眼看如一道彩虹,其下形成一段宽阔的河面,聚集了大量的河沙,人们称这里为沙滩子,御临河在此将它拥入怀抱。由于华蓥山甘坝乡段为喀斯特地貌,河水从洞中流出,竟形成洞中瀑布,洞中岩石融化,形成钟乳,其貌酷似一尊大佛。至于飞瀑流泉,飞花溅玉,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当地人称的龙须沟,现在已开发成天意谷风景区。这股水流在合流镇与御临河相遇。

在华蓥山柑子段,有一个铜板沟,至今无人穿越,被驴友炒得火热,被誉为露营天堂、川东九寨,遗憾的是其下游被蓄水,建了水库,此处不能融入御临河而奔向大海,只好尽心造福柑子人民。但是旁边另一条溪流,称为河水沟,流经柑子场镇,注入御临河,其上游风光旖旎,当地人常去观光。

当然,御临河最大的支流,在县城。邻水梁大同三年()置县,距今多年,其州县所在地并不在现在的县城,而是东槽的兴仁,至今仍有古迹可考。许是有了这条支流,才有了这个县城。据说,这个县城在它最初的日子里,这条小溪如玉带环抱,清澈见底,人们常于河边钓鱼、浣衣、取水饮用。这条小溪流到县城南的灵宝山,两水潆洄,山崖耸峙,风景奇异,古代达官显贵滞留邻水,都会一睹为快,游到兴处,还会在石壁上留下墨宝,“中流砥柱”便是其中之一。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可见游人报效祖国堪当大任的气魄。

时邻水属顺庆府,有郡守来邻,县令吴秀良陪其到灵宝山一游,留下“爱此山水佳”石刻,邑人引以为豪。此石刻由嘉庆二十年()“顺庆郡守金齐阿题”,“邑令吴秀良书”,旁有序言道:“嘉庆甲戌,恭膺简命,来守果州。越明年,乙亥()夏,因按临州县,至邻山明府,吴君谓余曰:‘县城之南有流池者,景色颇佳,有前令题咏勒石,盖往一观。’余欣然从之。至,则见其林密翠耸,溪流浩瀚,而周环皆山,中有溪流,水声潺潺,优雅奏焉。余玩之不胜流连。吴君见余之欣赏,请留数字,以示将来。余曰:‘爱此山川佳。’以志一时之游兴云尔。”

邑人陈绍堂,官至国军代理军长,回乡(王家乡)顺道来访,陪同县令张德敷题写“还我河山”于石壁以记其盛。年5月,陈绍堂同李家钰率部队阻击日军追击,掩护第三十九集团军司令部撤退,在陕县秦家坡遭到数千日军骑兵的突然袭击,他与李家钰等一大批官兵为国捐躯于河南抗日战场。民国政府特发褒扬令,入祀忠烈祠。

御临河向东而去,必定穿越东槽,那么东槽也有一条溪流汇入御临河,那就是御临镇的白水河。

御临河是一条韧性极强的河流,它在西槽狭小的谷地,像一条小龙,灵动穿梭,身子被山体挤压,很多地方都变得细小悠长,激流险滩随处可见。这条在西槽流淌的小河,要奔向东边的大河长江的怀抱,以致融入大海,必须要穿越铜锣山。在御临镇境内,这条小河以柔克刚,锲而不舍,以岁月为后盾,与铜锣山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鏖战,铜锣山败了,被御临河劈为两段。御临河扬长而去,那深切后的山体,形成难得一见的自然奇观,这就是著名的小三峡(今名百龙峡)。得胜而来的御临河在御临镇形成一个巨大的回水凼,当地人叫做小南海。历史上,这里曾是著名的水码头,有“小重庆”之名。长江的物质,由纤夫从太洪江拉到这里,然后分散到广大的西南山区。

御临河这条小河,不利于船舶通行,没有帆影点点,没有渔歌唱晚,但它因了一段传奇,有了一段历史的烟云,便名气大增。《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建文帝由密道逃出南京后,“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御临河在重庆境内称太洪江,因为有了这段历史传说,便更名为御临河。御临河的得名,也可以说反证了建文逊荒的事实。

大洪河:水流相让后徐行

大洪河也是发源于大竹。《四川通志》记载,大洪河以前称东溪,发源于大竹县八渡乡张家寨,于邻水护邻乡入邻水县境,流经11个乡,至黎家乡青岗林入长寿区的万顺镇和洪湖镇,再经渝北区注入长江。这就是县志上称的大邻水河。

大洪河在明月山和铜锣山之间流淌,俗称东槽,流域大都平坦开阔,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在我的印象中,大洪河几乎没有支流。八耳镇境内的倒须沟可以算是一条有特色的支流,虽然它流程极短,水量不大,但境内有大片的桫椤分布,是众多驴友的向往之地。

与御临河不同的是,大洪河有一个著名的湖泊。大洪河流到黎家乡,自然形成两万平方米的水域,俗称大洪湖。年,重庆电业部门在明月山麓的大洪河上建设水电站,筑坝截流成湖。湖区位于邻水县东南,长达12公里,宽1.5—3公里,水面近30平方公里,总库容3.68亿立方米,因湖中岛屿密布,湖湾港汊迷离,故有“千岛洪湖”之称,景色十分迷人。

大洪河流经的区域,大都平坦开阔,田园阡陌,鸡犬相闻,炊烟袅袅,形成了这条小河温顺、谦逊、包容、大度的内在品格。在凉山乡的大洪河河壁上,存《让水》一诗:“水流相让后徐行,逝者如斯兢自平。讵料物能卑逊顺,世人何必尚纷争。”落款“熊辅周题”、“大清光绪丁未秋镌”。据介绍,大洪河流经此处,自然分成两股,遇涨水时,水大的一支自然倾泻到较小的一支,较小的一支自然让出一条水道,泾渭分明,款款徐行,相敬如宾。洪河岸边的邻水人,受水的滋养,得水之精髓,也养成了大度、包容、谦逊、智慧的品格,多少年来,这里土肥水美,物产丰富,地灵人杰,人才辈出。

由此看来,邻水拥有历史深厚、风光旖旎的两条河流,这是邻水人的福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49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