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01版)开展技术指导.6万次……年至年,全省已有.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依靠农业产业脱贫,占全省脱贫人口的49%。
我省全域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坯房改造等,分类推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建设,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个。
重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要素
今年年初,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从北京捧回了“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牌子。“我们一定会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高德敏信心十足。年,战旗村敲响了全省四川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年,战旗村集体经济总资产达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从战旗村看向全省,事关全省多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我省农村改革的突破口。至去年年底,全省已有过半村集体摸清家底,清产核资余亿元,确认万余成员。
改革,激活发展动力。彭山区黄丰镇丰华村建起了村社集体果园、鱼塘、纯净水厂和农贸市场等,全村可年产柑橘万公斤,人均收入4万余元;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流转零散土地余亩,建起蔬菜大棚、优质水果基地、良种猪养殖场,土地收益提高了整整15倍;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通过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将全村可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手中,让村民变“股民”,分红增收。
我省持续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下深水、涉险滩,在蜀乡田野里做好“人地钱”这篇大文章。
年年底,全省已有4个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的15项试验成果转化为中央相关文件的政策举措,转化数量居全国第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着力建设一只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加快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产业发展带头人;启动实施贫困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计划,培养本土师范、卫生、农技等人才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近10万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近4万名,耕地流转率达39.5%,比年提高2.8个百分点,各种适度规模经营遍地开花。
强治理乡村治理迈向“良治”轨道
“人还是那群人,乡还是那个乡,观念变了不一样,田园果园变公园,城里人争相来租房……”这是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农民诗人写的一段话。如今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星光村实现了“园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家园变公园”。
不仅是星光村,放眼全省,坚持绿色发展、三产融合的例子比比皆是。青神县南城镇兰沟村,在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同时,以“竹”元素为核心,发展文化体验、康养休闲、生态旅游,实现年旅游收入5.5亿元;武胜县白坪乡高洞村积极打造生态宜居新村,并依托甜橙产业,打造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坚持“绿色、生态”理念,以保护促发展,年入选了“全国最美森林小镇例”。
除了立足生态宜居,我省坚定走乡村善治之路,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珙县上罗镇代家村,推行“党支部+专合社+科技园+服务组”服务方式,每年从苗木花卉销售收入中,提取2%用于全村公益事业,建成农民夜校、道德讲堂,健全困难救助、免费体检等机制,在全村形成了尊老爱幼、和睦互助好氛围;炉霍县宜木乡虾拉沱村,推行党员包片联户制,做到组组有党员联,户户有党员帮,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各地通过组织振兴,实现了善治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