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泽桑梓说殿舆德范后昆话松涛
陆松涛陆松涛记
文/何昊天
陆殿舆,字松涛,学名步云,四川武胜乐善镇人,生于年6月10日(清光绪十六年农历5月初3日),卒于年3月12日,享年99岁。汉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诗人,爱国主义者,教育者,被誉为“武胜的孔子”。
01涛声初起逐浪高
陆殿舆先生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志向不凡。在年,8岁的时候,他被家人送入私塾,正式诵读四书五经,学业日进,至年时,其师见其学识、人品皆为上等,遂在这年冬天让其参加了县试,时年12岁,由于年龄小,考试未中。其后,他更拜在杨天道门下,学习时务策文,博览了《古文观止》《东莱博议》等书籍,眼界大开。年(13岁)又从武胜乐善初等小学彭昇(岁贡生)老师学习《盛世危言》《广平治略》等,领悟极快,深得赏识。是年5月,他离别家人、老师,前赴重庆参加府试,头场高中,名扬一时,然造化弄人,于第二场时,名落孙山。遭受落榜打击之后,他经过深思反省,重振希望,于下半年返回武胜,毅然进入定远高等小学堂学习,自此他的人生迎来了新的转折。
在定远高等小学堂,他不避酷暑严寒,勤学苦练,蛰伏三年,学识大进,静待鲲鹏展翅时机。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年,武胜县知事何承道召集了全县学子到县府考试,亲自命题、评阅。何知事慧眼识英才,在殿舆试卷上朱批“优一”,即优等第一名,于卷末还特别加了朱圈,以示欣赏。时殿舆16岁,名声显于县内。年(17岁)春,殿舆再赴重庆,通过重重选拔,考入重庆府中学堂(重庆联中)。在此他一读就是四年,直到年毕业。自此,开启了他逐浪声高的一生。
02巴山蜀水任去来
年,时22岁的他,以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四川高等师范学堂,即今天的四川大学。在这里他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不断接受新教育、新思想,还接触了众多进步人士,为他后来的事业奠定了文化和思想基础。年(25岁)毕业后,他毅然回到自己曾磨砺过的武胜县高等小学堂担任英语和经学教学工作。次年,更被广安中学聘为英语兼理化教员。年,应武胜县邀请,再次回到武胜,被任命为武胜县高等小学校长,期间大胆革新,成绩斐然,声名远播。于年春,时殿舆31岁,被重庆商务日报社知晓,觉得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遂聘他为报社编辑员。是年秋天,他又启程到合川中学担任理化、数学教员。教学成绩突出,名气日隆,至年春,离开合川中学,赴母校重庆联中任教英语学科,这一年秋天,他转任川军第一混成旅书记,时仅33岁。旅长郭汝栋系重庆联中同学,二人友谊笃厚,堪称表率。此后,殿舆随军行动,历时七载,期间担任过师部秘书、随营学校书记,也担任过涪陵县教育局长、涪陵四中校长和彭水县统征处长。年,郭率部出川赴鄂,殿舆告假回乡,结束了军旅生涯。
年春,殿舆时年41岁,再次被合川中学聘任,担任了教务主任兼化学教员,这一年下期,他被调往渝女师任国文教师。年转任江安县教育科长,冬天又被调至二十一军政务处教育科任二等科员,派驻乐山专区监考中学毕业会考。年升任一等科员,秋天,接任二十一军政务处教育科代理科长。年,调任四川省教育厅第三科科长,管国民教育。年春又前往川东师范教授公民道德课,下半年调任四川省教育厅督学,直至年。此期间,他为了搞好教育,多次实地考察调研,足迹遍于巴山蜀水。
03教育正道是沧桑
自陆殿舆进入私塾开始,他便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注定了教育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注定了他要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而这一辉煌时刻莫过于为他的桑梓之地——武胜,开启武胜高中教育的先河了,虽历经艰难,多经痛苦,终迎来阳光。
年,陆殿舆调任省立达县师范学校校长。两年后,即年,他回到桑梓地担任了武胜中学(今武胜中心中学)校长,时年已53岁。他老骥伏枥,志存高远,壮心不已。当时的武胜中学全校有18个班级,男女学生共计人,加上县城私立景仁初级中学和烈面私立醇化初级中学6个班,全县在校初中学生达人。这些初中毕业生要想升入高中深造者越来越多,而县内没有高中学校,他们毕业后只得到合川、南充、重庆等地投考和就读,其时陆路遥远不便,水路船行缓慢,往往来回要几天时间。百姓们都盼望能在本县域内有所高中,县府为此拟了办高中的计划,但因无人牵头、资金短缺而搁浅日久。陆殿舆先生走马上任后,对学校进行了全方位了解,当时学校分初中部和女生部,初中部在文庙上学学习,女生部在天上宫上学学习,校舍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要筹建高中谈何容易,且不说教高中的老师缺少,单就学生校舍就让人望而却步,但这些困难并没难倒他,他早有计划,因简就陋,对武庙大殿进行了简单整修,辟为教室,两端厢房为学生寝室。经过他的努力,武庙焕然一新,终于成为了高中部学生学习的地方,并在第二年春天招收了一个班的高中新生,计54人,于9月正式开课,从此开启了武胜高中教育的先河。
高中办起来了,可是没有领导班子,陆殿舆先生采取在初中部内设高中部的办法,由初中部来管理,接着他又聘请了中央政大毕业的高材生蒋时俊任高中部主任,具体负责高中教育教学管理。民国36年(1947年)春,学校招收了第二届高一新生,计72名,另有许多从外县高中转回就读的学生,据《武胜县教育志》草稿情况统计表载,当时武胜中学有高中生183人。其后就读高中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显然原有的武庙已不能满足教学条件,陆殿舆先生又多方奔走,着手筹建新的校舍,得到时任县长孔庆镒的赞同和大力支持。
筹建新校舍困难多多,首先是选择校址,经过多方协调,最终确定为西门外的广大官山,即今中心中学校址,那里原系坟场,后成无主荒地,人们弃之无用,故无需审批和花钱购买,可见选择此作校址实属无奈之举。其次是资金问题,也是当时的主要问题,没有资金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陆校长向县长孔庆镒打了修建高中校舍的专款报告,孔县长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批拨了修建专款。可是单凭政府批拨的专款要把高中部校舍建起来,实在是差的太多,怎么办呢?他想,不能中途停止,半途而废;不能等,天上是不会掉银子的,等是没有出路的。最后,他想到了募捐,他开始为此东奔西走,多方救助,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募捐,重点劝富商豪绅、在外工作的高官、有经济能力的有识之士捐款;在校内发动老师、学生向亲友劝募。他还亲自制定募捐册子,严格管理捐款,防止贪污挪用,所得款项呈报县府核销,并向教育局通报,向民众公开账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获得两笔巨额捐款,一是复兴乡唐毅,此人系抗日战争时重庆市警察局长,抗战胜利后任蒋介石侍从室少将武官。他一来热心家乡教育,二来又要回乡竞选国大代表,可通过捐款拉选票,故慷慨解囊,捐了万元给武胜中学,解决了建校的燃眉之急;二是陆校长的老乡,乐善人邓雨甘时任达县粮食储运局长,在得知陆校长在募捐建校的情况后,即捐法币一百万元。
为保证修建工作的开展,学校组建了建校委员会,陆校长统揽一切,黎昭湘担任工程设计,姜德成任会计,陈仁杰任事务部主任,具体经管修建工作。为了节约资金,建委会采取就地取材方式进行修建。历时两年的艰苦奋斗,一幢两楼高的石墙教学楼兼学生寝室的楼房,办公大楼兼教师宿舍的楼房修建竣工,图书馆、厕所等也很快完成。年高中部从武庙搬进新校舍,自此正式结束了武胜莘莘学子负笈外县高中求学的历史,掀开了武胜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
高中开办了,师资严重不足,陆校长决定选聘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来校任教。他亲临重庆等地寻觅良师,如曾担任驻华美军翻译,口语极好的英语老师陈颖就是他亲自考核录用的。每学期开学,他都要赴渝延聘教师,现将他在年2月24日去重庆择师的诗摘录于下:
车驶尘飞迷路人,纷纷闹市苦头昏。
年来屡渡巴江水,为觅良师教后生。
由此可见,他为了武胜教育的辛苦程度和良苦用心。在陆校长的重视下,武胜中学师资力量日益雄厚,阵容不断强大,渐渐地形成了一支博学多才的的教师队伍。国文教师有蒋时俊、李晴初、杨葆田,英语教师有杨本、陈颖,理化教师有何炳耕、雷文轩,音体美有王自乐、赵廉、袁秉彝等,教学质量蒸蒸日上。
陆校长有文人的风骨,不畏权势。年支持陆校长的县长孔庆镒调离,接任者为张洪炳,此人在省教厅时虽和陆校长是同事,但素来品行不端、心胸狭窄,为贪婪之辈。张洪炳接任后,明目张胆,搜刮民脂民膏,后来把主意打到学校来了,对学校经费百般刁难,克扣挪用。借母做寿,大敛钱财。当时没有电灯,晚上照明用的是桐油灯,张洪炳为显派场,向学校借煤气灯,陆校长不畏强权,断然拒绝。此后又因童军教官王承诏事件,被张洪炳和县参议长黎在文等人大做文章,强迫陆校长解聘某教师,还派人抓捕了师生共30余人,开除了20个学生。在张洪炳的卡压下,陆校长于是年冬天愤慨地向省教厅请辞,充分体现了他的骨气和傲气。
陆校长在办学上讲究人格塑造,他常认为“文章学问寻常事,砥节砺行慕古风”。在他看来文章学问不是教育的关键,砥砺品行才是教育的根本。因此,他教学办学,首先是端正学习航向,从“励志”、“勉学”抓起。他初到学校,即发现学校校风不正,学风不浓,赌博成风,逃课成积。为正校风学风,每当师生集会,他都会大声疾呼,强调校规校纪,并把开除学籍和当众处罚纳入校章。当时凡有违规学生,就要求在校师生和违规学生家长在武胜中学校的文庙大成殿前的九龙台亲临目睹体罚顽劣学生,以示警戒。对个别嗜赌成性、教授懒散的教师,他也会严厉批评,屡不改正者,不再续聘。自此,校风、学风为之一新。年冬,陆校长离任,他为此写下《留别武胜中学诸生》一诗,劝勉师生。其诗云:
故乡三载主弦歌,临别依依感慨多。
情切有心敬桑梓,才疏无术育菁莪。
鹏程万里须珍重,驹影百年苦琢磨。
附骨痈疽君记取,莫将博塞误吟哦。
04桑榆晚景霞满天
年春,57岁的陆殿舆前往川东师范担任国文教员,是年秋又被调到省渝女师兼正阳学院教授国文课;年秋又被调往三峡中学担任语文课教学。年调任重庆十三中学担任语文课教学并兼教研组长,时已60岁,于年(65)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年,71岁的陆殿舆先生正式退休。
陆松涛先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可谓博古通今,精通古文、英语,兼攻哲学、经史、甲骨文字等。哪怕是到了晚年,他也是“垂老身益健,晨夕把残编”“坐拥百城万卷书,手批口诵亦可遇。”在93岁高龄时,还以病残之眼,于盛夏时节,细心审阅数十万字的《北碚自然地理》志稿,且细加评语。在年,时已98岁的他,在目疾日重的困境中,潜心专研《左传》和《明史》,并撰写了《左史新评》和《明史新评》两部专著书稿。垂暮之年,他尤持放大镜,阅读《红楼梦》英文版等巨著。
望子成龙,天下父母,概莫例外,陆松涛先生教子有方,当为楷模。他子女众多,负担极重,尽管如此,却相当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节衣缩食让子女深造。他的子女都受过高等教育,皆学有所成,术有专攻。九个子女有八个先后成为大学副教授、教授和中学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他的孙子中也有五个在大专院校任教,堪称教育世家。这与他鼓励子女作教师有关,他曾说“拼将心血栽桃李”、“体国忠公奠后人”,他常对子女推崇一副对联:“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享够;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教儿女担当。”
陆松涛先生一生,献身教育,终身不渝,从教40余载,对学生耳提面命、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是教育界的良师、业师、人师。他教泽巴蜀,尤被桑梓;德范后昆,更当旌扬。其嘉言懿行,感人事迹,遍传家乡,不胜记述。现以他自撰对联,结束本文,以表对先贤敬意及启后学来者。其联云:
情切有心敬桑梓,志坚竭虑育壮苗。
附陆殿舆作品:
《自订年谱》《晚晴斋笔记》《武胜清末小学教育纪略》《重庆府中学纪略》《四川高等学校纪略》《成都尊经书院纪略》《杨森统一之战》《四川教育视导经过》《左史新评》《明史新评》《拙庵纪略》三卷等。
(根据陆殿舆相关专辑整理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