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渝从独立发展到“双城”融合发展
1.快速城镇化的主要职能不同
四川主要以成都市为核心,加快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推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培育发展大中小城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以点带面持续带动周边城市、县城和重点镇发展。
成都都市圈空间规划重庆以直辖市为名承担国家战略,实施“一区两群”发展战略,不断增强主城都市区龙头带动作用,加速推进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发展,全面加速城镇化步伐。
重庆市“一区两群”空间布局2.高铁使成渝双城经济圈成为现实
“十三五”以来,成渝两地合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基础交通网络。目前两地正以成渝主轴为骨架,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布局和衔接,成渝地区的出行条件变得十分便利。自成渝高铁开通以来,两地往返从4小时高速为主的交通方式缩短至高铁2小时内,建立了双城生产生活的“同城化”。
成渝高铁线路3.从历史维度看成渝一体
(1)从历史发展维度:从资源、经济竞争到文化竞争,成渝一体化发展是经济与城镇化高速发展后的主要趋势,以城市或区域为本体的文化内核竞争,是未来个性化、差异化竞争的来源。
(2)从巴渝文化维度:自古以来,川渝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人缘相亲。近年来,川渝两地文化和旅游系统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逐步形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建体系。
(3)从城市发展维度:两地经历了从军事要塞单一军事功能和人员用途,到以交易为市的城市、再到现代城市以公共设施为核心的行政市制的过程,直到目前的区域城市群与大都市区同步发展产业分工与协作机制。
二、从“源头”看广安的入圈
1.早期渊源
早在年,广安市政府确立了“甘当重庆配角,融入重庆经济圈”的“配角经济”定位,进而把渝广合作的目标锁定为发展工业配套、特色农产品供应、休闲度假旅游等方面的基地型配套经济模式,持续打造对渝制造业协作配套基地、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2.合作基础
川渝合作高滩园区:年启动建设,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汽车、新材料。园区设立地点在邻水县,充分对接两江新区和渝北区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方向和城镇建设体系,形成一座产业新城。未来园区将在行政审批、市场体系、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进与重庆深度融入、联动发展,力争未来成为川渝合作先行示范区。
3.广安优势
(1)经济发展水平
“十三五”时期,广安市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0%,年比上年增长8.1%。广安全市纳入重庆都市圈,对于广安市及其与重庆接壤区域,发展空间、经济发展水平将得到巨大提升,各项事业也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广安及邻近重庆区县GDP数据(数据来源:广安市、重庆市统计局)
(2)从“邻水”看区县互动
广安邻水因与重庆东部区县有天然地理优势,已有频繁的共建共治项目合作。如与长寿区、垫江县签订“水利共建共治共享合作协议”,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促进资源、信息优化配置、合理共享;一系列合作项目也为两地在更多领域开展共建共治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两江新区与广安战略合作
年5月,两江新区与广安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密切两地友好关系、推进产业协作联动、加强两地企业互动、加强多领域对口协作、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干部互派锻炼等6个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产业协同方面,两地围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年,川渝高竹新区正式设立,规划区域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渝北区平方公里、邻水县平方公里。高竹新区主要联动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等国家级功能平台,打造国家创新型产业协作配套区,实现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景城相依。
(4)广安与重庆来往密切
广安是四川离重庆中心城区最近的地级市,两地之间仅1小时车程,渝西高铁建成后,广安站到重庆中心城区仅20分钟。两地交流来往频繁密切,相关统计表明,广安50%工业配套重庆,60%游客来自重庆,70%以上的农副产品销往重庆,每年有大量人员在重庆购房、上学、就医。
4.广安“入圈”的价值
广安纳入重庆都市圈,成为目前全国唯一全域纳入跨省域都市圈的地级市,是“川渝”一体化发展的2.0,有利于深入推动川渝合作,传递都市圈动能,扩大区域化市场范围,突破发展壁垒,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三、营造司观点
交通融合发展促进交流。目前两地正推动渝广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广安至重庆同城融圈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力争实现三年内形成“1个机场、4条铁路、9条高速、2条水运通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交通融合发展会带来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将进一步拉进两地距离。
产业协同带来新机遇。未来两地将聚焦主导产业,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产业配套成链,不断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搭建产业协同平台,将共建产业园打造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产业协同发展将为两地企业扩大市场、增强实力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