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碑,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缩影。
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语录碑、语录墙,主要书写或镌刻在一些岩壁或石碑上,多数以毛主席语录或其著作中的名言警句为主。“如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目的在于教育和激励人们奋发拼搏,力争上游。
伏
岩村语录碑建立在一山顶天然巨石上,是武胜境内现存的唯一一座六十年代语录碑。该碑建于武胜县原金光乡(现万善镇)伏岩村6组。碑身立于一凸显矗立的自然巨石上,巨石高4米上。上下巨石极为困难,故大人小孩很少上得去。
伏岩村语录碑碑身方形,边长1米,底部三轮条石叠砌,上部砖砌,碑身通高5米,通体石灰抹白。
据当地村民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伏岩村山梁上建有很多语录碑,形制与此碑相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语录碑相继被毁,唯有这座碑因立于伏岩村山岩最高处,又在一块天然巨石上,有幸得以保存至今。
原语录碑四面碑壁均用厚厚的白色石灰粉刷,碑壁上用红色油漆书写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农业学大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教育和激励人们的语句。语录字体为仿宋,数十米外就能清晰看见。
村里的老人说:“修建这座语录碑花了接近一周时间,先由我们把砖一块一块从烧砖的窑子边运上来,再搭好架,将砖石一块一块搬运上去,非常危险。碑建好后,再请字写得好的人去写,写完没有别的奖赏,和我们一样,加点工分,算是补贴和奖励。”
这块语录碑因为建在村里山梁的最高处,在集体生产的时候,村里的高音喇叭也安在上面,只要喇叭一响,几十里外就能听到。
语录碑上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人。在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五六十年代的乡村,为引导和教育人们奋发图强,积极有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水月流逝,那些红色的油漆文字在风吹雨打与日晒雨淋下被剥蚀不见了,现今只留下了碑体和涂抹在砖壁上的一些白色石灰。
如今,伏岩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整座山梁全栽满花椒,但语录碑仍傲然挺立在山梁之上,展示着它的雄姿。在碑下已修建起水泥路,可供小型推车行驶,有利于人们对农作物的施肥、除草、采摘等运输。
当今九零后、二零后的年轻人很少能知晓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人生活的艰辛了;也很难懂得那个时代里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奋斗精神。那是一个物质匮乏但精神焕发的时代,从语录碑中真能读出一个时代的洪亮的声音。
走进语录碑,不免令人心存敬畏与感叹,故口占几语,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
独立山岩最高峰,菩提相伴浴清风。
红色音符达霄汉,请诵伏岩语录中。
(二)
五十年前立此碑,自强不息任风摧。农夫争说当年事,漫山人语映斜晖。
(三)
一别伏岩又数霜,碑前漫品话短长。
耳闻昔年农家语,遍野花椒尽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