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酷暑难耐,几乎每个人都难以忍受,甚至想一头钻进空调房中再也不出来。可是古代没有空调风扇,又应该怎么办呢?在四川广安武胜县文管所内,藏着一件特殊的衣物,它整体由竹子编成,是一件古人消暑的神器。不过您可能不知道,正是这件竹衣,其制作过程相当复杂,简直令人难以想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四川省广安市是一所地级市,其地理位置位于四川省东部,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众所周知,四川属于盆地,其自然条件湿润温暖,故此每逢暑季都会炎热无比。
正所谓“严寒可御,酷暑难当”,四川境内冬天时并不寒冷,却在夏天时极为炎热。平民百姓也倒罢了,可是达官贵人们却受不了,在没有空调风扇的情况下,他们除了让下人早早预备上冰块外,还要穿上特制的衣衫——竹衣。
在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文管所内收藏着一件竹衣,该衣颜色呈姜黄色,为圆领对襟长袖马褂样式,衣长58cm、袖长41cm、宽度为53cm、厚2厘米、重量却只有克。从整体来看,该竹衣做工考究且式样典雅,属于古代特种衣物中的佳品。
竹衣的历史非常悠久,其实早在唐代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成为了当时皇家贵族们消暑的首选物品。到了清代中晚期时,竹衣开始大面积流行开来,我国江西,福建,安徽等地也都出现了各种竹衣样式,甚至湘西土家族妇女所编制的竹衣,还被当作是进献宫廷的贡品,专门供京城皇家享受。
别看竹衣非金非银,一般的百姓可穿不起,在当时只有两种人才能够享受竹衣,一种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官吏,第二种就是在戏台上唱戏的名角。至于他们为何都对竹衣青睐有加,其实都因为竹衣的一个特殊属性。
竹衣本身可以散热,而且还能隔绝汗水,尤其是酷暑盛夏,官员上朝或者戏曲演员演出时,往往会大汗淋漓,并且汗湿衣襟。这对于现代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件大事,可是在古人的眼中,汗流浃背却是不雅的表现。不仅如此,一旦汗水常年浸透最外层的蟒袍或戏服,会很大程度上腐蚀衣物,继而造成其褪色或松垮,导致好端端的一件名贵衣物报废。由此可见,竹衣并非只有观赏价值,其本身使用价值也更高。
顾名思义,竹衣就是竹子制成的衣物,不过这些官老爷们的竹衣却不同,它们都是由手工匠人精心编制而成的,并且其做工之复杂,称得上是“一项大工程”。
竹衣的制作材料很特殊,是一种仅产于广东、广西等地的单枝竹,它们生长于海拔高度约为-米的石岩山上,并且硬度与韧性极高。单枝竹直径可达到4-8毫米,而制作竹衣的规格却必须达到1毫米,并且需要上万根,故此来说,一件竹衣成品的出炉,需要耗费很多根单枝竹才能完成。
在制作竹衣的时候,工匠需要对几万根单枝竹逐一打磨成同样大小粗细,并且还要将其依次进行穿连,所使用的穿线,也都是柔韧度高、强度大、细如发丝的苎麻线。在几万根直径为1毫米的竹管上打洞,并且于洞中穿针引线将其相连,工匠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毫不夸张的说,一位具有娴熟编制技巧的竹匠,想要完成这样一件作品,最起码也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这也是竹衣价值昂贵的主要原因。
根据数据统计,现今全国仅有五家博物馆收藏着九件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竹衣,并且其完整程度都不太高。竹衣之所以极为稀有,其实也跟其本身属性有关,首先竹子本身并不耐保存,尤其是经过长时间的汗水浸渍,更容易令其脆折。不仅如此,如果保存不善的话,竹子也会受到蛀虫的啃噬而折断损毁。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竹衣都是一件非同寻常的宝贝,但是至民国时,随着电风扇以及各种消暑设备的普及,竹衣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人们永久的回忆。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在它的身上看到艺术的闪光点,以及古人的勤劳与智慧。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